
來源:人民日報
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黃奇帆
新基建是支撐數字經濟、數字社會治理的各種基礎設施,它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未來。構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數字社會,必須要有先進的數字基礎設施。
新基建是數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匹配的產物,是支撐數字經濟循環的基礎。要想釋放數字生產力所蘊含的巨大能量,就必須要大膽變革生產關系。新基建為全面重塑生產關系、釋放數字生產力奠定了基礎。
要充分認識投資新基建與投資傳統基建的差異,創新新基建投資模式。投資新基建會帶動未來幾年中國高水平的投資,體現在投資模式的創新、投資綜合效益的增加、投資效率的提升等多個方面。新基建投資將顛覆傳統產業、使之走向數字化,產生不可估量的投資疊加效應、乘數效應。
新基建將助推數字經濟產業化,形成萬億級數字化平臺。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與網絡(互聯網、移動互聯網、物聯網)“五位一體”,將形成數字化平臺的有機體系,對經濟社會產生強大的推動力。
新基建將助推傳統產業數字化,形成具有顛覆意義的產業互聯網。構建產業互聯網是產業價值鏈重塑過程,利用數字技術把產業各要素、各環節全部數字化網絡化,進而形成新的產業協作、資源配置和價值創造體系。傳統產業要進行大膽的變革,對組織架構、組織能力進行升級迭代,提高內部協同效率,更好更快地為數字化轉型服務。
用基于新基建的科技創新、產業創新、制度創新,推進中國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——數字革命。加快布局一批以大科學裝置和大試驗平臺為代表的創新基礎設施,同時輔以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的深化,將有助于打造基礎研究、區域創新、開放創新和前沿創新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,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動能。
發展新基建要遵循市場規律,避免一哄而上,重在應用,重在規則。新基建投資能否物盡其用,取決于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水平。要注重開放共享、深耕產業鏈供應鏈具體場景,注重各類數據標準和數據接口的互認互聯互通,注重數據的產權保護和安全有序流轉。
(摘自2020年9月23日在黃奇帆新基建新經濟高峰論壇上的發言)